100元附近约会-附近100米200块4个小时,附近学生200元一个小时,一对一空降可约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优秀传统文化

我是北方人生活在凉山 尴尬与热爱并存

2016-11-14 来源:凉山城市新报

  每一年都有许多北方人到四川生活,因为这里的气候和环境十分好。我家属于很早以前就在凉山定居的北方人,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三代,虽然从小在凉山长大,但是受家庭环境影响,北方人的部分生活习惯依然保留了下来。

  不过,别以为身怀两地人的特质很美好,其实也有很多尴尬事。

  比如,对生活在凉山的北二代、北三代来说,最尴尬的要属语言。在这方面,我最直观的体会就是,西昌话不会说,许多东北话听不懂……

  每一年都有许多北方人到四川生活,因为这里的气候和环境十分好。我家属于很早以前就在凉山定居的北方人,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三代,虽然从小在凉山长大,但是受家庭环境影响,北方人的部分生活习惯依然保留了下来。

  不过,别以为身怀两地人的特质很美好,其实也有很多尴尬事。

  说话的尴尬

  西昌话不会说,许多东北话听不懂

  对生活在凉山的北二代、北三代来说,最尴尬的要属语言。在这方面,我最直观的体会就是,西昌话不会说,许多东北话听不懂。

  记得有一年过年回外婆家,突然发现对门异常热闹,于是便询问外婆“对门家有什么喜事吗?”,外婆回答“对门来且儿啦!”

  “来且儿”在东北方言中是“来客人了”的意思,不要说西昌人听不懂,就连从小生活在凉山的我都非常陌生。诸如此类的词语还有很多。

  在东北,有一种肥皂叫胰子;有一种人叫切儿登(四川人叫赞灵子);有一种骨头叫膊了盖儿(膝盖);有一种摔倒叫卡秃噜皮;有一种回答叫嗯呐;有一种相貌叫磕碜;有一种浪费叫霍霍;有一种惊讶叫哎呀我去;有一种喜欢叫稀罕;有一种讨厌叫膈应;有一种傻叫虎了吧唧;有一种速度叫麻溜;有一种心情叫嘚瑟;有一种动作叫削你……

  对于西昌本地人来说,我们日常生活对话中夹杂的北方方言,也给他们带来不少乐趣。其中最经典的要属“老”和“贼”。在北方方言中,“老”有很多意思,比如“他对我老(非常)好了!”“你这样就老(太)没意思了!”“这是他家老(最小的)闺女。”不同的语境中,“老”字化作不同的意思。而“贼”字虽然意思单一,但是却十分逗趣,在普通话里,“贼”是小偷的意思,但是在北方方言中,却是形容词“非?!薄M显幸辉蚬赜凇霸簟弊值亩巫樱阂桓鏊拇ㄈ巳ス趼糜?,向当地人打听住宿情况,这名当地人也很热情,告诉他“哈尔滨旅馆贼多!”,这四川人一听,吓了一跳,“贼多?那还怎么住,打道回府吧!”其实这个段子里,哈尔滨人说的“贼多”并不是指小偷多,而是指哈尔滨旅馆非常多。

  两地之间不同的方言特性差异还有很多。

  吃饭的爱恨

  辣椒真让人又痛又爱

  东北人大多数性格豪爽,这样的性格让他们对吃食不太讲究,所以东北家常菜大多数卖相粗犷、烹调手法简单,不过却有一项引以为傲的食物—面食。许多南方人觉得北方的面食好吃,并不在于它有多精致,而在于它的筋道。这口筋道的秘密就在“老面”上。

  “老面”就是发面蒸馒头时剩下的一小团面,由于里面有很多酵母菌,下次发面的时候可以作为菌种用。北方家庭很多都有留“老面”的习惯,因为用这样的面蒸出来的面食会有一种独特的酸味。

  来到西昌生活后,家里的这种习惯还是没有改掉,打开冰箱总能看到藏在角落里的小面团,这也算是一种口福。不过,在西昌定居后,有两种面食却很少能吃到了。其中一种叫糖三角,是北方的传统小吃,有红糖和白糖两种馅儿,用圆形的面皮捏成三角形,上锅蒸好后看着非??砂孕『⒆雍芟不墩庵质澄?。不过,在西昌几乎见不到糖三角的身影。还有一种是粘豆包,与四川人吃的豆包不同,粘豆包并不是小麦面粉制成,而是用粘米粉,它的口感软糯香甜,做出来的粘豆包色泽金黄,在冬天的时候,东北人的餐桌上绝对少不了它。

  虽然吃不到这些可口的北方面食,但是辣椒安慰了我失去美食的心。对东北人来说,四川的辣椒真是让人又爱又恨!二斤条、小米辣、朝天椒……一种辣椒一种风味,对只有甜辣椒吃的东北人简直是一种神奇的体验,更别说各种各样的重口味菜式,一口下去越辣越想吃。特别是我这种北二代,口味几乎和本地人没有区别了,每次回到家后,对着桌上清淡的东北菜总会想畅快地吃顿火锅。

  不过,生活在西昌的时间长了,家里也学会了不少川菜,只是……不放豆瓣酱的回锅肉、不放豆瓣酱的红烧牛肉,不放辣椒的水煮鱼,这些东北“改良”川菜,你怎么看?

  习俗的碰撞

  相互融合意外的和谐

  都说南北习俗差异大,东北人到南方生活会很不习惯,其实也不尽然,在我看来,这些习俗会随着居住地的更换而变换。就比如东北人一到冬天就有储菜的习惯,即使现在家家都有冰箱保鲜,到时节了还是会不自觉储存,仿佛只有买了冬储菜,过冬才踏实。

  青油油的白菜、青菜洗干净晾晒好,装进半身高的大坛子里,入冬后开坛就是美味的酸菜;成捆的大葱摘得干干净净,挽成团塞进冰箱里备用;就连米、面也比平日买的多了不少。

  自从定居在西昌后,家里再也没有买过冬储菜,因为四季如春的天气让人感觉不到冬季的冷冽。不过外婆家还是会在冬天腌上一坛酸菜,不是为了过冬,只是为了儿孙爱吃。

  与东北人过冬的习俗不同,四川人过冬喜欢灌香肠、腌腊肉,这恰好是东北人不会的。听父母讲过,家里刚搬到西昌的时候,完全不懂灌香肠、腌腊肉,但是一到时节,看着周围的邻居忙里忙外的,突然就融入了这种氛围,于是第一年和邻居学会如何灌香肠后,往后的每一年家里都没少过这口腊味。

  所以,谁说东北人不能适应四川的生活,虽然两种文化传统融合的过程中有着尴尬,但更多的却是乐趣。如今,过年我能吃到北方特色—酸菜汤,也能吃到四川特色—香肠腊肉,岂不是更妙?(王羽翎)

编辑:周明亮

主题活动


地方文明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