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第一家民间公募基金会,想必大家对壹基金一定不会陌生。9月1日,壹基金副秘书长兼项目总监李弘来到西昌,为凉山公益组织作项目管理培训,与西昌各公益机构负责人分享交流。李弘主要从事灾害管理、基金会资助项目管理、NGO联合救灾网络发展与建设、农村社区发展与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工作。他是国内首个民间组织联合救灾规模化、标准化、网络化建设项目的行业发展推动者。在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灾害治理体系建设工作与灾害议题社会化方面有着资深的实践经验。在此次项目管理培训会上,李弘针对凉山公益机构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案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壹基金项目总监李弘与凉山公益组织面对交流
Q:怎样将山地应急救援转换为公益服务?
A:这也是壹基金联合救灾的目的,我们全国各地救灾网络建设也是这个目的。现在全国各地有各种各样的救灾组织,但在一些偏远地区,当地机构不具备筹集这么多钱和物资的能力。我们讲从0到1,经过3至5年的发展,例如甘肃,壹基金在各地州县都建立起了救灾组织。我们要做的是有个这么一个平台后再解决质量问题,由量变到质变。
我们在救灾的过程中就可以带动一些其他组织的发展,这也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我们为什么一来就想到要做救灾,而不做防灾减灾呢?其实在灾害来临之前,做好防灾减灾这是一种必然趋势,这也是壹基金的重要任务,国家在这方面的评判标准也在逐步完善,所以我们的山地救援同样也可以做一些服务性的知识、技能培训。
在公益上,我们国家目前没有标准、门槛,谁都可以献爱心,有些闲散之众到了灾区实际上是增加负担,都是处于散兵游勇状态,没有得到相应需求的技能提升,今后我们公益领域所要做的也是强化技能提升、标准化的建立,作为山地救援队,专业性这么强,如果可以,我们也可以做这么一个标准制度的建立。
Q:民间志愿者组织从事敬老领域,但在资金以及项目的管理、志愿者的协调上都存在诸多的不足,怎样提高?
A:作为一家志愿者组织,一定要明白自身的定位,不能在时间、金钱、精力上违背志愿者们的意愿。
敬老领域本身也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领域,一般来说,我们主要是解决这些老年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如果想系统化地把敬老工作做好,那还是需要正规程序注册。
像西昌同城公益现在规模这么大(定期服务59名孤寡老人),最好能规范管理机制,再进一步标准化、流程化,因为虽然是义工组织,但也不能太随意,尽量能为志愿者们开展一些培训活动,活动中拿出具体方案。同时,对于志愿者组织,对风险的管控一定要做好,最好能在活动之前签署责任承诺书。
至于对老人每月服务方案,物质还是精神上的服务,多久去服务?我们都
要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不断作出相应的调整。
同时对于志愿者的管理,最好能有一个评级管理系统,对于核心、积极、普通志愿者,得有一个分类。每次出去活动,不同志愿者能有一个合理的搭配最好,特别是遇到突发情况,对于一些应变能力差的普通志愿者可能就处理不好。
Q:目前凉山的一线项目执行公益机构很多,而且这个数量还在呈上升趋势,但我们很多机构可能存在一个没有项目可做的困境,这其中一线执行机构和项目设计方存在一个脱节,怎么解决这一问题?
A:近年来,国内的各种公益机构确实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但总体来看这些机构的水平还是参差不齐。众多机构的诞生本身来看是一件好事,大型基金会怎样对小机构进行一定的扶持,给一些合适的执行项目,这也是我们行业正在思考探索的一个问题。
我们壹基金的温暖包项目就是一个扶持地方公益机构的实例,就拿凉山来讲,近年我们每年冬季都会为凉山偏远山区的孩子送出3000个以上的温暖包,这些温暖包我们可以协调妇联、团委来发放,为什么要增加执行经费,费时、费力地找本地NGO执行呢,这就是希望通过项目能对本土机构进行扶持。
我们在每个省、每个地区都选择了一个输入性机构,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机构带动其他的本土公益机构成长、发展。
Q:如果基金会给了项目,能不能再派专业人士对项目进行全程的设计、评估、培训、辅导,或者说能不能有培训机构型的辅导项目?
A:你所指的是对项目执行机构的能力支持,我们也正考虑下一步推广对NGO的能力建设,同时,我们平时的活动本身也是会衍生出很多的交流、借鉴、总结环节,这也是对自身能力的建设。
目前来看,国内做传播、方案设计、战略规划的NGO都有很多,但行业内的第三方专业技术扶持机构确实还比较少。(蒲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