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6月以前,雷波县帕哈乡磨石村的村民出行一直都是一件让人头疼的问题。
这里进出村的必经之路上横亘着一条小河,由于没有桥,村民进出村只能走一条“过水路”,即从河道中间一处水流较平缓的地方淌过。在冬春枯水季节,这条“过水路”还能保证通行,但要是遇上雨季河水暴涨,这里的村民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却无法通行。
就在今年6月,得益于“珠?!ち股蕉鞣銎缎鳌敝兄楹J械拇罅Π锓鲆约暗钡氐澄牟欢险〖芭?,磨石村有了一座便桥。这座11米长,2.2米宽,投资仅19万的人行便桥,解决了磨石村全村400户1800名村民的出行困难问题。
“既要集中力量办大事,也要从细节着眼,为凉山人民解决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困难?!闭馐恰爸楹!ち股蕉鞣銎缎鳌币岳?,双方一致达成的共识。
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理念,从2011至2015年,我州累计协调珠海凉山东西扶贫资金超过1亿元,帮扶项目达105个,受惠群众达30.5万人。这些大大小小的项目,不仅改善了我州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更是切实提高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自珠海与凉山缔结东西扶贫协作关系以来,珠海凉山东西扶贫协作项目已从最初的2个县,扩大到“十二五”末的7个县3个州级单位。为了深化协作关系,两地领导带队进行402人次互访、调研,在帮扶思路、措施等方面达成了共识。为提升扶贫专项资金使用效率,确保珠海对口帮扶凉山扶贫专项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州扶贫移民局和珠海扶贫办多次到项目实施县进行检查,确保了珠海凉山东西扶贫协作工作取得确确实实的成效。
基础设施薄弱,是阻碍凉山很多地区脱贫致富的瓶颈。推进基础设施扶贫,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也成为了“珠?!ち股蕉鞣銎缎鳌敝凶钪匾囊徊糠帧W?011年该项协作开展以来,珠海市累计投入帮扶资金7581万元,实施民生项目73个,其中援建彝家新寨12个、帮扶卫生院12所、帮扶学校和幼儿园18所、援建交通项目19个、援建安全饮水项目12个。这一系列民生项目,为凉山30多万困难群众初步解决了住房、教育、医疗、交通、安全饮水等方面实际困难。
“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基础性工作。为此,我州邀请珠海市优秀教师分五批次79人到凉山开展“名师送教”,共为我州培训了3126名教师。我州还先后组织了85名中小学校长、57名教研员赴珠海市中小学学校挂职培训……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往来交融,不仅提高了我州的教师教书育人的实践水平,更是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我州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为斩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链条提供了有力的助力。
由于我州农业人口基数大,怎样带动这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也成为了我州整体精准脱贫的关键之一。为此,在“珠?!ち股蕉鞣銎缎鳌敝?,珠海大力支持凉山农校职业教育发展,力求通过农业技术的培训,带动我州广大农业人口脱贫致富。为此,珠海市不仅投入资金改善凉山农校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还推动珠海技师学院与凉山农校联合开设了“珠海扶贫班”,这项工程让大山深处贫困家庭的孩子可以走出大山,走出凉山,从而既改变他们自己的命运,也可以对自己家庭的脱贫致富发挥重要作用。
除直接投入资金帮助新、改建乡镇卫生院,购置医疗设备外,“珠?!ち股蕉鞣銎缎鳌被菇氐惴旁谝搅莆郎嗽钡呐嘌嘌岛徒涣魃?。通过医疗卫生人员的互派交流大力推进健康扶贫,着力改善我州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条件。
为了推进劳务扶贫,着力提高我州富余劳动力就业率,自2013年7月我州与珠海市签订劳务输出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合作协议以来,两地间努力构建劳务跨区域合作机制,重点开展校企合作,截至目前我州在珠海市实现稳定务工就业的农民工近0.8万人。
为了切实增强我州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协力推进产业扶贫,珠海市文体旅游、商务、人社、工商联、农业等部门先后多次协助凉山在珠海举办了各种推介会、洽谈会、展览展销会,对促进凉山“走出去”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凉山特色名优农产品走进珠海乃至珠三角和港澳地区搭建了平台。
此外,珠海市还大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通过对凉山的宣传,并组织企业家、慈善组织前往考察,让珠海、珠三角及港澳市民进一步了解认识了我州的情况,引导更多市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目前,珠海社会帮扶资金已达1942.78万元。
珠凉携手,搭建起了脱贫攻坚“连心桥”。据悉,我州还将进一步加强协作关系,不断拓展与珠海的合作领域,切实巩固扩大扶贫协作成效。同时,还计划将对口帮扶与经济合作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东西扶贫协作工作水平。(钱栩)